1935年3月,红军的第25军正在执行艰难的长征任务。当时配资网络炒股,红25军已北上至洋县华阳,途经敌人警备二旅张飞生的部队追击,成功击退敌人后,鄂豫陕省委召开了一次关键性的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红25军接下来应采取怎样的行动。与会人员中,有人建议继续沿着红四方面军南下,和他们会师;也有意见认为,红25军应该留在当前的鄂豫陕边区,继续扩展革命根据地。这两个方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
就在会议辩论的焦头烂额之时,敌人警备三旅突然接近华阳,迫使会议暂时中断,大家转而集中精力应对敌人的逼近。
到了1935年4月中旬,中共鄂豫陕省委再次在蓝田县葛牌镇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国革命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了理解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必须回溯到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的历史背景。
展开剩余76%回顾1932年7月,蒋介石派遣了30万大军发起了第四次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当时,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战略决策失误,受到“左”倾错误影响,导致了反围剿战斗的失败。面对敌人的强大压力,中共中央决定让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并向平汉铁路以西地区转移。从此,红四方面军再未回到故土。而在红四方面军撤离之后,红25军和第75师、敌27师(后改为第74师)继续坚守,继续与敌人斗争。
随着局势的变化,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做出决定,重建红25军作为斗争的主力,吴焕先担任军长,王平章担任政委。这一决定的出台,标志着红25军成为了鄂豫皖苏区的主力部队,肩负起了艰巨的任务。
虽然这段历史为许多人所熟知,但其中一些争议鲜为人知。实际上,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时非常仓促,许多领导人对此并不完全赞同,尤其是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时任省委书记的沈泽民就曾公开批评红四方面军的撤退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行为,甚至上报中央要求红四方面军回到根据地,但当时的中央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此时的临时中央负责人是博古,这一决策为日后红25军和红四方面军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由于中央当时的“左”倾错误,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红军面临了巨大的困境,开始了长征。1934年2月12日,中央收到来自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部长成仿吾的报告,报告显示鄂豫皖苏区的形势愈加严峻,若继续死守将有可能导致革命事业的灭亡。鉴于此,中央决定派遣红25军北上,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方案——与川陕苏区建立联系,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
当时,红四方面军已经成功建立了川陕苏区,红25军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将极大地增强两军的实力。然而,程子华的到来,并未能完全消除鄂豫皖省委和红25军的忧虑。红25军的许多指挥官深感离开故土的决心动摇,尤其是他们对张国焘的领导风格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与红四方面军的合作可能会让他们面临更多的政治危机。
即便如此,随着中央指示的下达,红25军最终决定按照计划,离开鄂豫皖苏区,开始向西推进。1934年11月11日,红25军在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了战略转移。红25军的这一行动与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的路径相同。通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红25军于12月8日到达陕南,完成了中央交付的任务。
进入1935年,红25军在陕南地区与红四方面军的联系变得愈发紧密。经过一段时间的敌人抵抗后,红25军和红四方面军的联手行动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红25军是否应继续南下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成为了新的争论焦点。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激烈的辩论,大多数领导人还是决定坚持留在陕南,发展新的根据地,以便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更长远的保障。
最终,红25军坚持了中央的指示,决定在陕南继续开辟新根据地,为后续的革命斗争打下基础。这一决策不仅避免了可能遭遇的损失,还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中国革命。特别是红25军的坚守,为红军保留了宝贵的战斗力,也减少了张国焘对中央的威胁。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红25军继续向北进军,进入了陕西甘肃一带,与红26军和红27军合并,组成了红15军团。随着战斗的胜利,陕甘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毛泽东后来评价红25军为“中央红军之先导”,称其为中国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见配资网络炒股,红25军在这一过程中所作的艰苦抉择,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炒股配资中心_十大炒股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服务中心观点